二十三年前的春天,西北某城郊的农村小院里才刚刚探出雪白的杏花,杨树枝条抽了新绿。大地回暖之际,任家却迎来了人生中最寒冷的春天。
二哥家的孩子被确诊为肾衰竭,正在医院住院。主治医生告知家属:“这个病已经没什么好办法了,要么就得换肾,要么就等死。”
前期治疗中,任家早就把家里的积蓄花光了,所有能借的钱也都借了个遍。全家人脸上都挂满了愁容,心情是灰色的。
就在这时,有人向他们分享福音:“你只要信,病就必好了。”他引用了耶稣施行神迹,叫死人复活,让病人得医治的故事。任家七位兄弟姐妹商量之后最终决定:“众人拾柴火焰高,我们就全家统一信主。”
但是,孩子的病情并未好转,没过多久,孩子就走了。回忆起这段经历,任小妹还是忍不住哽咽着,眼泪从眼角滑落下来。
大哥:从人的“好”看到耶稣的爱
“二哥家彻底不信了,家里基本上许多人也跌倒了。”任大姐说,“我也只是为了应付教会的弟兄姐妹,口是心非地说我还信。”正是她的这句谎言,让有几位弟兄姐妹开始了长达数月的定期探访。
“无论夏日暴晒还是冬天暴雪,每周都翻山越岭地来家中探望。”任大姐回忆到。最初任家对探访十分反感,“他们要祷告,就开始又唱又跳,弄得动静可大了。我们刚没了孩子,只想安安静静。”
村里听见的人也纷纷说起了闲话,这家人没了娃,现在屋里又吵又闹都疯了。但这些探访者解释这是“圣灵充满了”。因为任家接待并不热心,慢慢地,坚持探访的人只剩下两位姐妹。
转折点发生在年后的冬天。任大姐发现连续两周无人探访,经打听才得知,一位姐妹在上次探访返程时因雪滑倒受伤了,当时就摔昏了过去,现在还在家修养。
“他们这样坚持,我能有啥理由不信呢?要是我不信,把人都亏了,还说什么上帝呢?”任大姐说,“想到这些过来探望我们的人真好,为了我们将来能得救进天堂,付上很多代价,甚至受伤。”
大哥还会劝勉家人们说,我们真的要看到这些人的好,透过他们看到背后耶稣的好。没有耶稣的爱,这些人又怎么能待人这么好呢?”
虽然孩子的生命没有留住,但大哥和大嫂一直都对信仰很坚持,他们常说:“肉体虽然死了,但人还有灵魂在。”
所以,大哥一家于2003年8月赶去教会受了洗。任家姐妹也很受感动,心里开始相信这是上帝的爱。
大姐:稀里糊涂去受洗
但是任小妹想:“我还站立不稳,心里还不那么明白,自己就别去受洗了吧。”
任大姐说:“我比较尖(方言:聪明、有心眼儿、狡诈的意思),心里想着说你们先去,我倒要看看这中间到底有啥好处没有。”
任小妹说:“我比你还尖呢!”姐妹俩互相看着对方,笑成一团。
几个月后,任大姐眼看着家里好几个人都信了,她心里没来由地着急起来,急着想去受洗。
有一天傍晚,任大姐卖完鸡蛋从集市上刚回到家,听说村头的教会里正在办一个学习班,在讲“信仰一百问”。车子一丢,连饭都没顾上吃,任大姐就跑去教堂了。学习结束后,任大姐一路唱着歌走回家,到家已是夜里十点多。
“也不知道怎滴,那时候心里就变得火热起来,想着再不去受洗,我就要被关到门外了。”
任大姐描述着自己当时心理的转变。但她也承认受洗过程颇为仓促与糊涂:“‘一百问’学了几个晚上,就是混了个摊子(方言:混日子的意思),记了几个答案。”
受洗那天,没有任何预备的任大姐就跟随大家去了教堂。由于没有带换洗衣物,牧者就为她施行了“点水”礼。她回忆说:“是个老人家给我洗的。他问我,‘你相信……你的救主吗?’ 我没太听清,也不懂什么意思,就顺着他的问题答‘我相信能行。’”
那时,任小妹依然还没受洗。
小妹:梦中惊醒,不要与我的家人分离
之后的几年,大哥家早已成为了当地人人皆知的接待家庭,许多人都去他家聚会。而任小妹却常常跑出村子,到处打工挣钱。大嫂时不时会登门拜访,邀请小妹来参加聚会,她只得碍于脸面偶尔过去看看。
直到任小妹从一个梦中惊醒。“我生病的侄娃子躺在医院的病床上,全身上下被白色的单子盖着,有四位护士推着他离开了,走上了楼梯。”她描述着梦中的场景,“这楼梯是那种透明的,蜿蜒曲折地绕向很远的地方。”
她在梦里大声喊叫:“等给哈(方言:等一下的意思),等给哈……”但她怎么都撵不上他们,也找不到上去的楼梯口。
她把这个梦讲给大哥听。大哥只说了一句话:“你要是不受洗,就永远在门外,连路口都找不着。”
任小妹受洗已经是2007年的事了。她说:“我只想着我们家里弟兄姐妹几个,人家都信了,这我要是不信,他们都进天堂,只有我落到地狱了。那时候我根本没想着让耶稣做我的救主,与耶稣同在。而是觉得我再不信,就要和我的家人们分开了。”
后来,任小妹参加了神学培训,成为了一名朴素的乡村传道人。
一步步坚持着,走向光明
如今,小妹与姐姐还在彼此照应,一起为着自己小小的教会服事。据同乡讲,这间小小的聚会点已持续运营十余年。哪怕村子因为城区改造早已搬迁,有许多老人们相继离世,他们的聚会却从来也没有停止过。他们早已脱去了初信时的蒙昧无知,姐姐接待,妹妹讲道,他们要一起将“灵魂得救”的真理讲下去。
村头的老杏树、杨柳枝早已不在,任家人的生活也已超越了当年那个充满悲痛与迷茫的春天,正迎着永生的光明与盼望,一步步坚持着走去。
感谢您的阅读!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。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、疑问、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,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、提出改进建议,欢迎通过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与我们分享。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,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。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,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。
反馈时,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。
期待与您保持互动,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。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 (021-6224 3972) 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